一把油纸伞,一城烟雨寒。为保护油纸伞制作技艺,泸州市分水岭镇打造了油纸伞主题商业街——伞里古街。7月12日,在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分水岭镇政府的大力帮助与支持下,环球360管理系统入口“星火筑梦”三下乡社会实践队来到了油纸伞博物馆进行了参观与学习。同时,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、被誉为中国“伞王”的毕六福先生接受了团队成员的采访。

油纸伞是汉族传统用品之一,作为世界上最早的雨伞,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使用历史。纯手工制成的油纸伞,全部取材于天然,以手工削制的竹条做伞架,以涂刷天然防水桐油的皮棉纸做伞面,是中国古人的智慧结晶。

在采访过程中,毕先生绘声绘色地诉说着他与油纸伞的故事,不时拿起身旁自制的油纸伞向团队成员细细展示。他以中国油纸伞文化的起源为出发点,结合自身实际经历,向团队成员介绍了分水油纸伞的今与昔、与不同民族文化交融发展出的特色寓意、自己与油纸伞的邂逅、对分水油纸伞的未来展望等内容。

“从开料起到制作完毕,一把伞要经历锯托、穿绞、网边、糊纸、扎工、幌油、箍烤等九十多道工序,使用上百种工具,缺一不可,才能最终完成。”毕六福介绍到。

当问到为什么坚守初心的时候,毕先生谈到:“我时时刻刻都牢记着毕氏家族的组训‘规规矩矩做伞,踏踏实实做人’。做任何事都要有诚心和恒心,任何事情都要坚守,同时我还是共产党员,我还要努力带领大家共同富裕起来。”

团队成员在参观分水伞里油纸伞博物馆时,欣赏了毕六福油纸伞中的代表性作品,进一步了解了油纸伞发展历程和制作工序,领略到了中华民族优秀“非遗”传统文化之美。

“文化成就未来,遗产不容忘怀。”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,吾辈青年生逢其时,也重任花肩。团队成员将秉承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,体味非遗手工匠人文化情怀,激发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豪感,提高参与非遗保护的自觉性和积极性,共同谱写非遗保护的激昂乐章,让非遗文化在传承中绽放光彩。